企业定制软件服务定价模式有两种:
一种是根据工作内容定价,如本功能需求20万元,二是按工作人员日定价。比如,我派5个人上班30个工作日,每人每天3000元,一共45万元。
在中国,第二种模式通常称为软件外包公司,即研发人员直接作为原材料卖给客户。事实上,如果软件外包公司控制得好,就会赚钱。但第一个模型,基于工作内容,很可能是死亡模型。
死亡原因1:需求不明确
当客户给出需求时,通常不清楚。产品生产前,客户不知道产品的外观。
因此它经常出现。当做了什么,客户说这不是他想要的。如果客户的期望不满足,客户将不予付款。但供应商的工作量以前已经花掉了。
如果客户需求的提出者和用户不是一组人,这种情况特别明显
第二个死亡原因:需求看起来很简单,但事实上,它背后的事情非常复杂
下图生动地解释了一个问题。一些企业要求供应商为他们定制一个系统。定制后,似乎已经解决了需求,但实际上也存在角色权限控制、浏览器兼容性、未来扩展灵活性、用户体验、数据安全性和操作效率等问题。。未来还有无尽的问题有待解决。
一套软件系统不能一夜之间解决。如果“可用”和“可用”之间有3个块的差异,那么“可用”和“可用”之间有30个块的差异。
客户经常继续要求与供应商进行各种“易用”,因此项目成本会直线上升
第三个死亡原因是付款方式和资本成本
很多客户只提前支付定制项目30%~50%的资金,项目上线后预留10%~20%的余额。
由于定制项目的毛利率为20%~30%,存在两个严重问题:
1。客户因前一次纠纷未能支付项目余额的,项目将亏损。
2。如果客户延误验收时间,供应商支付的人工成本(假设占项目总金额的80%,减去客户预付款的30%,其余50%)由供应商支付。企业资本成本一般年化超过15%,因此如果客户项目工期为3个月,验收付款延迟9个月,供应商实际损失资本成本的50%*15%=7.5%。这样,项目又会亏损
第四个死因,企业闲置劳动力成本分配问题
定制项目消耗了供应商的开发成本,但如果项目完成,那么这部分人力就不可用,那么闲置会增加企业成本。因此,在进行企业定制项目时,往往很难赚钱。这也是业界无可争辩的事实。
我熟悉的一些同事,如果定制项目的毛利率低于50%,他们就不会这样做